注册 | 登录 | 积分兑换 | 帮助中心 漯河市民留言板 | 漯河电视台 | 漯河网文艺频道 | 漯河公众论坛 | 漯河网通讯员 | 漯河网摄影频道 | 漯河网 | 新闻 |

出彩之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协调破解“三农”难题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8-12-07 09:09:00 点击: 今日评论:

 □河南日报记者方化祎李英华归欣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传统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不懈探索,见证了中原大地的沧桑巨变:1978年,河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仅有419.5亿斤,2017年接近1200亿斤,占全国的1/10;1978年,河南农民年均纯收入仅有104.71元,2017年已超过1.2万元,增长上百倍,钱袋子越来越鼓,获得感越来越强;1978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13.6%,是名副其实的“乡村社会”,2017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整体进入“城市社会”;1978年,数千万河南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到2017年年底,全省贫困人口降至221.4万,5514个贫困村摘掉贫困帽,人焕精神村换妆,千家万户奔小康。……改革开放40年,河南逐步走出了一条统筹协调破解“三农”难题、走向现代化的新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提出“四个着力”,强调要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牢记总书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中原儿女用不懈探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河南答卷”。
 
  改革开放,演绎千年巨变
 
  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按下了中国伟大改革事业的启动键。
 
  春雷激荡,风起云涌,改革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中原大地。从1979年实施包产到户,到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从2005年在全国率先免除“皇粮国税”,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土地“两权分离”到实行“三权分置”……一系列改革不断推进,破除了束缚,解放了农民,发展了生产力,再大胆的预言家,也要为河南城乡的变化所震撼。
 
  40年改革洗礼,河南从农耕时代进阶工业时代。三次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改革开放40年,“农”字依然是河南的基础,农耕社会正向着更加快捷高效的工业社会迈进。
 
  1978年的河南,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接近40%;党的十八大前夕,这个数字降至12.7%;去年,全省一产占比降至10%以内,农业唱主角的旧格局一去不返,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十二五”期间,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全国GDP第五的位次持续巩固。一个新兴的工业大省加速崛起。
 
  田野上长出“工业大树”。双汇跨越重洋收购美国食品巨头,三全、思念在速冻食品市场一骑绝尘,好想你把一颗小枣做到极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改革开放40年,从田野上长出来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的第一支柱产业。
 
  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86家,年营业收入2.36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9%,总量居全国第二;肉类加工和速冻食品生产分别占全国的70%和60%,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40年砥砺前行,河南由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迈进“城市社会”。
 
  农耕色彩悄然褪去。2017年,一个数字意味深长:河南城镇常住人口4794.8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16%。这意味着超过半数河南人过上了城镇生活,传统农业大省实现了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嬗变。数千万农民离开土地,告别乡村,成为新市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用“三个历史性突破”,热情洋溢地赞美这种变化:由“乡村河南”向“城镇河南”快速迈进,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稳步推进,由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逐步演进。
 
  城乡鸿沟不断弥合。40年间,我省农民纯收入呈飞跃式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民纯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城乡之间最扎眼的差距,迅速缩小,农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今年“双十一”,河南农民网购消费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光伏、燃气入户,水电路网贯通。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全面实行,城乡低保标准、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等均大幅提高,累计改造农村危房85.9万户。
 
  40年不断升级,职业农民取代传统农民。
 
  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脚背摔八瓣,曾是农民艰辛的真实写照,有朝一日跳出“农门”曾是农家子弟的集体渴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留学生、跨国公司金领回乡当农民的事不再新鲜;小农生产正被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取代,传统的“老把式”让位于专业的新农民。受三权分置政策激励,目前,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发展到26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16.9万家,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3.4万人。
 
  生产方式不断“刷新”。用了上千年的犁耧锄耙进了博物馆,无人机等黑科技在田野纵横驰骋。有人总结说,过去种田是“挥汗如雨”,现在种田是“三指一掏”(只需在收、种、打药时指地块,掏腰包)。在项城,红旗合作社托管土地超过16.8万亩;在粮食生产大县唐河,植保无人机一天作业量,抵得上壮劳力干一个月。今年“三夏”,全省夏粮机收率达到99%,过去麦收一两个月,现在只需12天;农业科技日新月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8%。
 
  从人扛牛拉“手工作业”到基本实现机械化,从全家围着土地转变为一个手机连世界,从贫穷落后的乡村社会到流光溢彩的城市社会,河南“三农”,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千年巨变。
 
  矢志不移,探索出彩之路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河南之所以频频出彩,根本在于顺应了发展的逻辑:改革是动力,担当是底色,协调是路径。
 
  统筹协调,是扛起河南使命的历史选择。
 
  农为邦本,粮安天下。为国家粮食安全守好门、站好岗,既是国家重托,也是河南使命。
 
  2009年,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指导时指出,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人用智慧和汗水,把粮食丰产的优异答卷书写在中原大地上,创下了十二连增的辉煌,用全国1/17的耕地,贡献了全国1/4的小麦。河南省委、省政府庄严承诺:解决好粮食问题,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过去不曾动摇,现在不可动摇,将来也决不会动摇。
 
  承诺不易,而践诺更难;使命光荣,而现实严峻。一头挑着为国种粮保安全的万钧重担,一头肩负一亿人民奔小康的殷切期望,河南河南何其难!
 
  耕地红线怎么守?万物土中生,有地才有粮。守住1.2亿亩耕地红线,是“国家粮仓”的底气,是河南担当的勇气;但守住了红线,一些项目不能上,不少机遇只能弃,如之奈何?
 
  千万农民往哪去?随着粮食由短缺到丰裕,农民种地投入越来越多,边际效用不断递减,一亩地上奔小康,难如登天。然而离开土地谋生路,背井离乡去闯荡,谈何容易?
 
  现代工业如何兴?无农不稳,无工则不富。农业大省要出彩,始终绕不过工业化。然而工业化不会从天而降,建设用地咋保证?项目资金从哪儿来?都是难题。
 
  环保难题怎样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原要出彩,决不能“穿着名牌喝污水,吃着火锅吸雾霾”,发展与环保兼顾,出路何在?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河南的难题,也是中国的难题,唯有在改革中找出路,在探索中找答案。
 
  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方法,是路径,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
 
  从“八五”期间的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到“十五”期间“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2006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2年正式确立“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再到践行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统筹协调,河南历届省委和省政府以大智慧、大勇气,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走出一条新路子。
 
  统筹协调,是实现中原出彩的必由之路。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增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省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四优四化”发展思路,通过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开启。2017年,我省优质小麦收获面积达到840万亩,优质花生面积达到2200万亩,优质林果1259万亩。
 
  从“田间”到“餐桌”,从“粮仓”到“厨房”,从追求高产到提质增效,河南还实现了农业生产向工业加工的华丽转变。我省重点打造了500多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做大做强以双汇、牧原等为代表的猪产业链,以永达、华英等为代表的禽产业链,以科迪、花花牛等为代表的奶产业链等,这些集群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50%。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家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正在实现深度融合。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人们从乡村来到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从促进“三个一批人”进城落户,到“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再到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落地,河南多策并举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201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2939万人,居全国第一。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以郑州为中心的路网,把星罗棋布的城镇连在一起,构建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新格局。2014年,河南城镇从业人员数量首次超过乡村;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4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增速居中部六省前列。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人居环境协调改善。黄河北岸,焦作孟州莫沟村,细雨轻敲青石板,是多少人“老家的记忆”;大别山麓,信阳平桥郝堂村,狗头门楼柴扉墙,又让多少城里人找回了乡愁。
 
  围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河南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快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美化。去年以来,全省2694.8万农村居民和在校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解决,2.1万个行政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4万公里,改造危桥23.6万延米。前不久我省又明确提出“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绿满中原将为出彩河南再增靓色。
 
  回望来路,统筹协调在中原崛起的历程中居功至伟;展望未来,统筹协调仍将是河南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
 
  统筹协调,擘画乡村振兴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40年前,我们党从农村改革入手,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放眼全国,审视河南,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新的起点、新的基础上,河南三农仍面临许多难题。必须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通过改革开放去解决,通过持续深化协调发展来破解。
 
  河南,协调之路任重道远。
 
  打赢脱贫攻坚战,补发展“短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建立在农业基础薄弱、大而不强的地基上,不能建立在农村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洼地里,不能建立在农民贫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鸿沟间。
 
  几千年以来,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在贫困地区,“临门一脚”是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坚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实施好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挪穷窝”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把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点绿成金;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突出志智双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筑牢最后防线,体现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近5年来,全省已有577.7万群众摆脱贫困,6个县脱贫,5514个贫困村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未来3年,还有221万农村贫困人口、3723个贫困村、47个贫困县要脱贫,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是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越是紧要关口、越到最后关头,越要保持定力、决不能自乱阵脚,越要再紧螺丝、决不能丝毫松懈,越要乘胜前进、决不能放慢步调。
 
  推动产业融合,拓增收渠道。
 
  2017年9月,河南省首家田园综合体——孟津县凤凰山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诞生。田园综合体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价值,以土地为根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度假、农副产品开发、加工为一体,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跳出单纯种养业束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吸引现代生产要素,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激活城乡闲置资源、闲暇时间和闲散劳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有专家断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可能会催生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也许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创举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极有可能再次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促进城乡融合,建美好家园。
 
  城镇和农村互促互进、共生共存。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必须抓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生态宜居这个关键,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夯实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推动农村文明发展;打牢治理有效这个基础,推动农村和谐发展;把握生活富裕这个根本,推动农村共享发展。
 
  将来我们看到的农业,是大有前途的产业;将来我们看到的农民,是大有吸引力的职业;将来我们看到的农村,是能“看山、望水、忆乡愁”“洗肺、养眼、伸懒腰”的梦里老家。
 
  统筹各项改革,增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大生产对接不够、对接不上的问题,根本的途径还是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将小农户与现代经济、规模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破解农村组织体系瓶颈,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当前,我省围绕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进行的改革正走向深入。邓州市孟楼镇等地,通过土地“三权分置”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已经把一家一户从“绺绺田”中解放出来,发展起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开始稳定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复杂,统筹协调工作更加重要,更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精准发力。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牢记使命、奋力前行、统筹协调,河南“三农”必将天广地阔,必将大有作为!③2
 
  • 蒿慧杰在调研指导我市体育赛事中心建设时强调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体育经济 办好品牌赛事 加快推进豫中南地区性体育赛事中心建设

  • 蒿慧杰在调研指导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时强调 育亮点 补短板 强基础 推动豫中南地区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 蒿慧杰在功能区调研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强调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奋力谱写新时代漯河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 市领导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共同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 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漯河网:0395-2121631 新闻热线:0395-2121631 邮箱:luohew@126
互联网新闻中心 | 认识我们 | 广告刊例 | 诚聘英才 | 网站动态 | 导航搜索 | 网上投稿 | 举报投拆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