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

来源:漯河广播电视台 时间:2020-09-30 15:44:00 点击: 今日评论:

【正文】贾湖,一个地处淮河流域的普通村庄,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一样,她是朴素的。在她朴素的外表下面,隐藏了一段9000年前的辉煌,3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她。出片名 贾湖这处平静的湖面,就是贾湖,村庄依湖而建。村东,醒目的文物保护标示牌,写明了她的与众不同。一个村庄,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八次发掘,揭示了怎样的远古生态?一段历史,呈现出九千年前什么样的繁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舞阳县文物干部朱帜在贾湖下放劳动,他在土井、红薯窖里边的红烧土中,发现了一些红陶片,这里会不会是一个古文化遗址?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朱帜脑海里。1975年8月,特大洪水席卷豫中南,淹没了道路,村庄,农田。大水过后,村民们重修护庄堤,在泥土中翻出来不少埋藏了几千年的陶片。贾湖村里有一个民办教师贾建国,他带着小学生开荒,发现了几件石器和陶器。这个时候已经是1978年的下半年,朱帜也回到了舞阳县文化馆,贾建国把这些石器、陶器送给了朱帜。1979年初,河南省进行新石器早期遗址调查,朱帜把这一发现上报河南省文物局,省文物局专家调查后确认,这里是一处裴李岗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贾湖遗址考古队队长 张居中裴李岗文化是1977年发现的,发现之后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贾湖遗址也是在这个遗址发现材料公布以后才被认识到的。贾湖遗址经过我们的调查勘探,总面积大概55,000平方米左右,是一个规模比较大,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前期文化遗址。】 1983年春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人到贾湖遗址进行试掘,1984年秋天正式发掘,由此拉开了贾湖遗址30多年发掘和研究的序幕。而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她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被考古学界明确界定为贾湖文化。30多年来,贾湖遗址的发掘先后进行了8次,研究成果震惊世界。30多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从各个环节支撑并完善了贾湖遗址的文化价值。贾湖遗址,再现了八、九千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贾湖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保护单位,并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计划。【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贾湖遗址考古队队长 张居中通过我们的发掘资料的研究和解读,在环境、动物、人等等各方面综合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方位的一个完整的当时社会状况。】考古学家从大量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和内涵特征的比较分析中,将贾湖文化的发展序列作了科学的断代分期,分为早、中、晚三期,时间跨度在距今9000--7500年,经历了15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是迄今在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上发现最早、最丰富的人类中心聚落文化遗存之一。【画面展示陶器、石器、骨器一组】这些是贾湖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门类细分、工艺卓绝,尤其是骨器穿孔技术,骨针上0.7毫米的孔径,一根头发丝才能穿过,是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达到如此的精度,令人遐想。而且,贾湖人的陶器上已经有了彩陶萌芽的出现,肇始了后世的彩陶技术的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了贾湖印记。如今,这些贾湖人的生产、生活用具,静静地陈列在国家、省、市博物馆的展柜中,现在的人们凝望着它们,试图和远古的人们沟通对话,研究者们在丝丝缕缕中渐渐地勾勒出9000年前的贾湖生态。 那时候的贾湖,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河流交错,湖泊相连,宛如今天的江南水乡。贾湖先民带着狗儿在树林中,花丛中追逐着梅花鹿,野兔,与野猪搏击,也在和大象共舞;他们搭弓射箭,捕获着天鹅、野鸡还有丹顶鹤;一叶扁舟在沼泽湖泊中与扬子鳄周旋,也收获了满满的鲤鱼,青鱼;秋风渐渐吹起,稻花香便弥漫了这片土地。【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贾湖遗址考古队队长 张居中 贾湖遗址发掘,出土了很多的动物骨骼和水生的贝壳类、(鱼类),这些动物的骨骼是人类的肉食资源。】这些大量的动物骨骼,是否都是贾湖人狩猎、捕捞后的野生动物遗存呢?动物考古学家经过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认为,这个时候的贾湖人已经开始了驯化、养殖动物,也就是说家畜已经开始在这里出现。我们常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是猪牛羊鸡马狗,这六种动物中家猪是和汉民族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不仅是肉食的主要来源,还是祭祀中的重要工具,既满足了口福,又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祭品。那么,家猪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驯化的呢?种种证据指向了9000年前的贾湖。【同期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博导 动物考古学家 袁靖贾湖遗址出土的猪它的牙齿的尺寸已经比我们认定的现在野猪的尺寸要小了,贾湖遗址出土的猪的年龄基本上在两岁以下,这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这不是它自然的年龄结构了,这就让人联想到这就是被人饲养了。后来呢,我们又用了新的方法,这是在国际上前沿的方法,就是用照像,把牙齿的平面拍下来,然后再用photoshop的技术,把它关键的特征点都给它点出来,来看家猪和野猪的区别,这个在区别家猪和野猪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那么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呢,也证明了贾湖的猪是家猪。通过这些我们认定贾湖的猪是家猪这个意义很重大,因为这是根据我们做的几百个遗址啊,几百个遗址都是用这个方法在做,确定家猪还是野猪是十分有效的。这几百个遗址,贾湖遗址是我们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实例。】一万年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发现家猪的存在。贾湖遗址发现家猪以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家猪的证据,这说明,贾湖遗址的家猪,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猪。从湖泊到河流,从大海到陆地,丰富的水产养殖,繁华了人类餐桌。但鱼类驯化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人们普遍认为鱼类驯化开始的时间远远晚于陆地动物的驯化,却始终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贾湖的鱼,80%至90%都是鲤鱼,为了验证鲤鱼体长与鲤鱼养殖的关系,日本著名渔业考古学家中岛经夫等研究人员首先测量了夏季在日本稻田中饲养的一年鲤鱼的标准体长,然后,分析了从贾湖遗址挖出的大量鲤鱼咽喉齿计算鲤鱼的体长。贾湖鲤鱼一般在20公分长,他认为这是贾湖人有意养的,进而证明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贾湖先民已开始人工养殖鲤鱼。【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贾湖遗址考古队队长 张居中所以中岛经夫教授认为,贾湖人可能已经出现了集中管理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可能是世界最早的对于鲤鱼养殖的一种人工行为。】稻米,是中华民族绵延而生的关键种植物,贯穿了我们这个农耕文明国家的历史长河,这是大自然馈赠品。嗅着稻花香,寻着稻米之路,来到贾湖,看到了这些8000年前的稻米种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赵志军认为: 【同期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赵志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贾湖遗址恰恰就是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向我们表明了稻作农业已经出现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之中了,虽然它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这恰恰就是贾湖遗址的学术价值所在。她向我们展示了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关键遗址。】贾湖的水稻是野生稻经过驯化后的栽培稻,在中国稻作起源、农业起源,甚至在世界稻作起源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粳稻种子和整地、收割、脱粒等系列农具,把淮河流域的水稻栽培史提前到距今约9000年前。从而可以确认贾湖稻作农业在贾湖人的生活中占有的地位,表明淮河上游作为稻作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粳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 2016年岁末,贾湖遗址又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年的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One》(《公共科学图书馆》)发表《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的论文,论文认为:在贾湖两座墓葬主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可能有意识地使用了蚕丝纤维。【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龚德才:两个墓葬里面都发现了丝绸(蚕丝蛋白)腐蚀后的残留物的分子,毫无疑问地可以证明丝绸或者说起码贾湖人已经有了蚕丝,这一点毫无疑问。在贾湖遗址蚕丝残留物发现之前,其他的发现都是4000年左右的证据。那么,贾湖遗址出现的是8500年的证据,那么,在世界它是上最早的,这是毫无疑问,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绸发源地。第二点,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丝绸(也)是很重要的发明之一。那么,我们有很丰富的丝绸文化,丝绸艺术,那么,它的根在哪里?应该在贾湖。】贾湖遗址的这次发现,将中国开始使用蚕丝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现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对于丝绸发展史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古老传说中,中原地区的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开始了利用蚕丝制作丝绸的历史。贾湖蚕丝蛋白的发现,骨针、纺轮,还有其它一些纺织痕迹,表明当时贾湖人已经对蚕和蚕丝有了一定的认识,贾湖人的衣装也在逐步告别树叶、兽皮,嫘祖传说得到了印证。在日出日落中,贾湖人的多种意识也被逐步唤醒。贾湖的聚落开始了有意的布局。早期居住区与墓葬区混杂,中晚期居住区、墓葬区、作坊区相对集中,周围有了围壕的迹象,这是中国古代向心式环壕聚落的滥觞。我们发现,贾湖的墓葬都是东西向的,而且,一半的墓是正东正西,270度,其余在265度到275度之间,贾湖先民们是望着太阳落去的方向安葬故去的人。【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贾湖遗址考古队队长 张居中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定向和定位的这种概念,而这种定向定位概念对后世也产生了很重要的深刻的影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豪迈中的苍凉,是曹操在酒的酝酿下的情绪挥发。酒,是一种文化,在中国,在世界,源远流长。中国现存的先秦书籍中,不提到酒的书是很少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写作“酉”,像是一个陶瓶的模样。那么,酒的源头在哪里呢?有一个叫帕特里克·麦戈文的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教授,当时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酒”在伊朗,距今有7400多年。但是,当他对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壁上的残留物进行化验分析后,发现了酒石酸,主要原料是稻米、野蜂蜜和山楂。麦戈文把“史前中国的发酵饮料”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论证了陶器中的残留物是古代中国酿酒最早的直接证据,把世界酿酒史前推了1600年。2004年12月9日新华社播发了美国学者研究确认“9000年前的中国舞阳贾湖人酿造出了世界最早的酒”的消息,《参考消息》、《北京晚报》等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刊登了这则消息。在《国家宝藏》的节目现场,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这样说:【同期声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良在考古发掘当中我们发现,贾湖遗址的陶器当中已经出现了酿酒的这种附着物,证明了就是8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里面已经有了酿酒技术的出现,这个在人类的发展当中是了不起的,它证明了他的食物,他的粮食已经有了富余。】贾湖古酒的重大发现在世界考古界引起了极大关注,2013年11月上旬,严文明、陈星灿、贝尔伍德、巴尔约瑟夫、刘莉、张居中等70余名研究贾湖文化的世界著名专家学者齐聚漯河,共同参加了“纪念贾湖遗址发掘三十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麦戈文在大会上又做了关于贾湖古酒研究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酵饮料对于许多社会关系、医药发明、世界文化等十分重要,在人类文化技术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为农业、园艺、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2005年7月,美国特拉华纳州dogfish酒厂,根据贾湖酒的几种成分,运用现代工艺,生产出了 “JIAHUTANG”的啤酒。 2017年,河南酒业转型发展被列入省政府重点支持转型攻坚产业项目之一,沉寂的豫酒再度活跃起来。这是贾湖中期陶器的典型代表折肩壶,它的形象设计遵循了贾湖文化的原生元素,巧妙地把远古文明和现代产业结合了起来,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也在为豫酒的振兴做着新贡献。【深邃的宇宙 星空璀璨】当先人们仰观天象,与天对唱的时候,是否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下些什么。在上世纪初,完整的语言体系在殷墟发现了,甲骨文随之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3300年;良渚遗址出土了介于刻符文字与成型文字之间的原始文字,距今约5000年;郭沫若在《半坡题辞》中说:“仰韶、龙山疑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今来半坡观先民遗址,陶器破片上见有刻纹,其为文字殆无可疑”,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符号距今约6000年左右。那么,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呢?漯(luo四声)河是中国汉字文化名城,在许慎文化园里,有一处八十米长的汉字大道,展示着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八十米寓意了汉字萌芽于八千年前,而这萌芽的汉字就是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契刻符号。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的最早雏形也是指向贾湖契刻符号。贾湖遗址前七次发掘,发现了17例分别刻在龟甲、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经碳-14测定,距今约8000年。【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贾湖遗址考古队队长 张居中这些符号呢我们认为包含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含义,和后来的甲骨文相比呢,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第一它的书写的对象,有龟甲有骨头当然有石器还有陶器。第二呢它书写的顺序和后来的甲骨文甚至和后来的汉字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比方说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这些规律。】这些刻划符号是先民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贾湖契刻符号,出现在这么早的时代,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到底仅仅是一个记号、符号,还是具有一定文字意义?众说纷纭。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形、音、义,上下文,六书理论就形成了完整的汉字构造体系。【同期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执行主编 叶小兵那这个文字不可能一下变成熟了,它一定是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的过程。贾湖遗址当中呢出现了就是龟甲上刻的这样的符号,那这个和商代的甲骨文从书写的材料、工具基本上是一样的,而且,它有些个别的符号呢,你像那个目,那个眼睛,跟甲骨文当中那个目也是基本一样的。所以它(汉字)实际上大概有一个源流,就是成熟文字之前,那么在贾湖遗址当中发现的(刻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演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了。】在远古社会,尤其是在古人意识刚刚萌芽,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结绳记事便是人们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手段。随后,以形画物,看到了别人的眼睛,就画出眼睛的形状,不仅贾湖契刻符号是这样画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符号也是这样画的,包括甲骨文也是这样画的。汉字的产生,就是由原始的刻划符号开始,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定形到有定形,从无规律到有规律,逐渐发展成熟的。【同期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原所长 研究员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 郝本性当然在我们研究它的过程中,我们初步把它定为原始文字,区别于后代形音义俱全的文字。但是,我觉得这个探索是有意义的,尽管有的学者认可,有的学者还在争论,我相信通过我们以后的考古实践,一定会有更多的实物来证实我们舞阳贾湖的确是研究汉字起源的重要的圣地。】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对贾湖刻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有学者认为,贾湖契刻符号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不但是到目前为止新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也是至今我国年代最早的文字前形式”。【同期声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清华大学教授 黄德宽今年(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大家很关注甲骨文的源头问题,甲骨文是怎么来的。当然,我们还不能够把殷商甲骨文和贾湖刻划符号联系在一起,但是都在甲骨上出现的,殷商是系统的文字,贾湖是零星符号,这之间我想也不能说是纯偶然的巧合,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总之,我认为贾湖遗址的刻划符号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汉字起源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类是否走向文明,有诸多的判断标准,也许贾湖契刻符号还比较粗糙、比较幼稚。但是,贾湖契刻符号的绝对年代大大早于美素不达米亚复杂刻划的绝对年代,这为汉字起源于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根据,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要素从8000年前的萌发走向了3600年前的成熟。也许随着贾湖遗址进一步的发掘,随着更多新石器时期文字的发现,汉字3600年的历史或将改写为8000年。【字幕:亚洲文明之光宣传片片头】【2018年上海国际音乐节现场】这是亚洲的声音,这悠远深邃的笛声是9000年前贾湖骨笛的回声,大自然的生命本旨,是在成长和消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关乎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对已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对神灵的崇尚,对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悟--这一切,在人类心灵中,是用最本真的和所能创造出来最美好的声音来述说的,这种美好的声音就是音乐。在贾湖的考古发掘和出土的所有文物中,至今能演奏乐曲的骨笛是最引人注目的。 这是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剔透,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近50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是“中华第一笛”的代表作品,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同期声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我们之所以把贾湖骨笛选为我们的镇院之宝之一,在于贾湖骨笛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根据考古发现所知,贾湖骨笛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最早的可吹奏的管乐器,她把中国音乐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了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音乐发展进程和早期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贾湖骨笛是1986年春天开始发现的,经过以后三十多年的发掘,发现了近50支骨笛。这些骨笛分为三期,和贾湖遗址的分期相同。【贾湖遗址发掘现场】【同期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博导 贾湖遗址考古队队长 张居中第一期发现的有五孔笛六孔笛和个别七孔笛,第二期发现的几乎全是七孔笛,还有几支两孔笛。第三期呢发现的有七孔笛还有一支八孔笛,这些笛子呢经过音乐家的研究,认为它们可以吹出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它们都是用丹顶鹤的尺骨做的。】 30多年已经过去,覆盖在骨笛上九千年的泥土已经拂去,它向世人清晰地昭示着华夏悠久的文明。八九千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制作了成批的骨笛,这是贾湖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而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我们无法听到原始社会神话传说时期的音乐和任何声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民们遗留的音乐文物,去研究、揭示传奇的音乐神话,仿若聆听回荡在历史时空中来自远古的声声律动。【华夏古乐团展演现场】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是专门从事音乐文物研究、复原传承展演的专业乐团,贾湖骨笛一直是华夏古乐团的一项重要研究、展演项目。在贾湖文化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元素了。这是通过对骨笛的测音音分的研究发现的,研究人员发现每个笛子的孔位及音调都恰巧地符合某种乐律。《国语》中说:“音列,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到了唐朝,《乐书要录》就更清楚地点明了“夫七音者,兆于冥昧。理乃天成,非由人造”。由此可以推测,贾湖先民在和自然的和声中,凭借着感觉和经验触摸到了音律之本,采用了“比物刻痕”的方式在骨笛上刻痕开孔,用“以耳齐其声”、“截竹定音”的方式来制笛,模糊的乐律渐渐形成了。【同期声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刘正国它(贾湖骨笛)虽然经过了八九千年的掩埋,出土它还可以演奏。】【同期声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导方晓阳 贾湖先民这个对音乐的理解呢是相当突出的,他知道当把一个骨笛开到七个孔的时候,它是正好可以把所有的音阶都表现出来了,最简模式又是个最优模式,这是贾湖先民最了不起的地方。】无论贾湖人是否有关于十二平均律的概念,早期的骨笛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五声音阶,五声音阶对中国的音乐史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出现的六声、七声音阶甚至可以说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简到繁,它的渐进性符合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规律。这40多支骨笛每一支都是珍贵的,有的已经列为国宝,用原品吹奏成为了奢望。于是,刘正国、方晓阳、上海音乐学院、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等专家和团队对骨笛进行了人工复制和高科技技术复制,贾湖骨笛在现代人的手中复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导 方晓阳现在贾湖骨笛不允许吹,就是原品不允许吹,你必须要找到一个和它完全一样的这么一个器物去吹。那么,你怎么做出一个完整的器物呢,就是通过CT扫描,然后三维成型,然后激光打印。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保证它的精度控制在百分之一,误差在百分之一,这样的话我们再拿这种笛子再去吹的话,去校音,去测音阶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我们说一种科学的方法,这样呢,才能把贾湖骨笛它的真正的奥秘理解清楚。】著名音乐家黄翔鹏这样说:贾湖骨笛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史,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同期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学部委员、 陈星灿(贾湖文化)她那从长时段历史来看呢起点非常高的,到现在从整个中原地区还没有发现比贾湖文化更高的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文化,这是她的一个特性。另外一个特性对后世的影响,包括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其实他们很多因素都是从贾湖文化受到了影响。所以我们说,贾湖看着很远,但是对后来的文化是有影响的。这个我想她的基因呢已经到了后来我们看到的中华文化形成的主流文化了。】【现场声 中学课堂】如今,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上,贾湖文化已经独立成章,孩子们从中了解中国9000年前的文明。【同期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执行主编 叶小兵贾湖遗址实际上也是一个连接点,南北的一个连接点。它是黄河长江之间在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早期的一个遗址。这个点实际上我们整个来看,我们早期文化,文明发祥地的大布局来说,整个给连接起来了。这样使得学生呢,真正认识到我们用实物来说话,考古发掘的这些成果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尤其是在文明国家出现之前,她已经也达到了灿烂的水平,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呢,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更真切的感受。】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这样记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主要支流沙河、汝河、洪河流域。稻作农业与渔猎、畜(xu四声)养(yang三声)家畜(chu四声)并重,是同期栽培稻分布的最北地区,形成了雏形的环壕聚落。出现了七音骨笛和甲、骨、陶、石上的契刻符号。贾湖文化由此镌刻在了国家殿堂之上。郑东新区标志性建筑的河南艺术中心装饰柱的设计,取意于贾湖骨笛,新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导航台的设计,也取意于贾湖骨笛,两支“骨笛”如同丹顶鹤的两只翅膀振翅欲飞,寄予了河南腾飞的美好愿望。当传说成为历史,“贾湖”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对于史前文化的种种认知。贾湖人不仅是一群优秀的猎人、渔夫、工匠,还是最早的农民,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东亚地区7000到9000年的辉煌。她是东亚地区进入万年以来的第一个文化的高峰和历史的丰碑;她和西亚两河流域的同时期文化相映生辉;她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是一个跳跃性的节点。正如有学者提出,文明的演进是一段路途而不是一道门槛,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一演进过程也不是匀速的,会有一些跳跃性的节点,可以称为“突变”或“巨变”,而这些节点,也就成为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跨越过的一道道门槛。
 
总 策 划:周新鹤  
策    划:王红丽 甘信奎
学术指导:张居中
统    筹:张杰民 马光辉
 
撰    稿:法利民
摄    像:李栋 王秋坡 王腾飞  
航    拍:王秋坡 王腾飞
外    采:法利民 李栋 宁雅秋 马建设
同期声整理:法利民 宁雅秋 栗思远 孟丽 张振华
张书珂 平银辉 赵凤丽 何丽娟
编    辑:法利民 常建航 李爽 王秋坡 王腾飞
音乐编辑:常建航
动漫特技:李爽
调    色:王秋坡
资    料:栗思远
制 片 人:宁雅秋 栗思远
总 制 片:法利民
联合制作:河南瑧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监  制:李绥虹
总监制:巴磊
 
鸣谢:河南省文物研究院
河南博物院
      浙江省文物研究所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
      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
      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
      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
中共赤峰市委宣传部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
      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
 
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广播电视台
2020.06
  • 蒿慧杰在调研“创文”“创卫”工作时强调 扎实推进常态化“创文”“创卫”工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蒿慧杰在进代表联络站开展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时强调 更好发挥人大代表联络机构功能作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彰显人大代表责任担当展示人大代表良好形象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 蒿慧杰在调研教育工作并看望慰问教师时强调 慎终如始抓好秋冬季疫情防控 扎实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紧盯第一要务 坚定主攻方向 注重统筹推进 强化支撑保障 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实现新突破为全省发展大局增添新彩浓彩

  • 蒿慧杰调研创文工作时强调 拿出冲刺劲头 加快工程建设 强化精细管理 快马加鞭争分夺秒解决突出问题提升工作成效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互联网新闻中心 | 认识我们 | 广告刊例 | 诚聘英才 | 网站动态 | 导航搜索 | 网上投稿 | 举报投拆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